0%

出象牙塔记

最近刚刚毕业的师兄和我说,一旦下定了离开学术界的决心,那么在象牙塔里多呆上的每一天,都不啻一种「折磨」。

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——既然终点不是做学术,那么读博所积攒的知识与经验,可被迁移到业界的,少之又少。功利点来讲,促使我们坚持下来的,竟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,以作为未来找工作时的敲门砖。

不知还有多少博士生心态如此——人虽还未走出这象牙塔,精神却已然出走。


由于自己本科和博士之间的专业跨度比较大,刚刚开始读博的时候,学业方面的各种挑战使我应接不暇;我只顾奋力劈开眼前的荆棘,无暇顾及远方。两年过后,科研项目终于有了初步的结论,我也终于摆脱了「如果这个项目最终失败了,我要怎么重新来过?」的焦灼感。

第一个项目的阶段性成功,并没有让我对「科研」这件事拥有了更多的热情;相反的,我开始逐渐确定,自己并不喜欢「充满太多不确定性」的工作。博士前两年,一想到手头的项目有可能「无果而终」,我便不能安眠。而如今项目逐渐收尾,只剩下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;我重又恢复了恬淡的心境,感到无比幸福。经由此事,我也认识到,自己确实不适合做纯科研工作。

与此同时,我人生的「重心」也渐渐发生了重排序。我不再试图用「事业」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;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,成为了我最在乎的事。我开始认真的运动,更加注重家人和朋友,积极的在周末安排各种各样新鲜的活动,学着制作vlog记录生活,给自己的各种爱好刻意腾出整块的时间。当我把目光渐渐的从「远大理想」收回到「日常生活」的时候,我反而觉得更加脚踏实地,更加开心了。

自幼接受的教育告诉我,要做一个有「抱负」的人。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,终于摆脱了这一包袱,并感到如释重负。生活本身如此可爱,而我又何必匆匆?


我写下对于未来的工作的期待:

好相处的老板和同事;
不能接受有损健康的工作时长;
能有比较大块的深度思考的时间;
希望项目能带来相对比较即时的反馈和满足感。
(以上这几条如若能同时满足,将是多大的奢侈。)

如果用这套标准来衡量我目前的“工作”,似乎只有最后一条得不到满足。大部分科研项目的周期以年为单位;这也是我并不想在学术界继续科研事业的主要原因。我渴望更加即时的满足,以及更具有确定性的工作。(这也是为什么我近来尤其着迷计算机——这个世界上,几乎很少什么事物具有「计算机程序」一般的确定性。)

和篇首的学长差不离,我人虽还在象牙塔,精神却已出走;但我并不觉得目前的工作算得上一种「折磨」。我知道现阶段的一些付出,在业界没有应用价值,但它们将成为我精神世界里坚实的一块土地。我想怀抱着一种古朴的「匠人精神」,认真把手里的活儿打磨好,再离开这里。

不禁想起,有次开会的时候,导师和我打趣:Your project will be your legacy for neuroscience… It will be cited for hundreds, even thousands of times. 导师没有过分夸张——我即将收尾的这个项目,算是给neuroimager们研发一个非常关键且常用的「工具」。

明年,我就要和这段比大部分人更加漫长的象牙塔时代,说再见了。且行且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