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给母亲的一封情书




我们仨

小引:母亲总希望多了解了解我,多读一读我的文字。逢她生日,送一篇情书给母亲。

我长大了, 母亲在我眼里,愈发像个小孩子。前些日子父母一同送我去高铁龙门站,三人路过一层的宽敞大厅,光洁的大理石地板在夜色里兀自亮堂着。“这儿真是个好舞池!地方这么大!要不要来一段小三步?”母亲说罢,挽着她臂弯的我,只觉得她全身已略过一阵舞者的躁动。我的母亲,就是这么率真、活泼。元旦前夕作访父亲同学家,有一八个月大的小娃娃,满地爬。母亲一高兴,和她一起爬。我小时候一定是在这样的爱里长大的,这是我灵魂沃土的一部分啊。

我的母亲颇坚持她的审美。或许你该问了,人不都生而爱美吗?或曰,人愿意为了自己的审美所作的努力之别,即是品性之差异所在。我母亲天性里享受美。每次回家,窗明几净;房间随处能多见一抹她的心思:新打点的置物柜啦,窗帘啦,莹润的小餐具啦,等等。老爸呢,虽说经济上稍克扣着点儿老妈这对于居家审美的不懈追求,自己有时候也做点儿最朴实动人的点缀:旧鱼缸,红薯拿来丢进去,萌了绿芽,成盆栽。鱼缸做盆儿,透亮,不愧推陈出新的盆栽艺术。

居家美,是三人可共赏心悦目的。作为女性的装扮美,母亲更愿意在我身上付出。然而审美观毕竟人各有异;我完全无法和母亲在“我是否应该割双眼皮”这件事上达成共识。在她心里,我大概还是那个日日被打扮的小娃娃。

那时我还小,母亲能随心所欲地装扮我

母亲情感丰富,但也通透。太容易共情,随便看个电视剧就稀里哗啦的认真哭。我和父亲这时总半玩笑半嘲弄,拿出理性的作态,说舍不得家里的餐巾纸被她的情感消费掉了。我的母亲性格通透,表现在不记仇上面最多。父母往日拌嘴,先开口言和的几乎总是母亲。她几乎不摆架子,这使她在家容易“受欺负”。孩子一般的性格,其实最需要别人用多点儿温情脉脉疼着。

我偶尔贪心,希望母亲是尽善尽美的。明里暗里总向母亲传达:她应当多多“三思而后言”;她应适当管教下自己那洪亮的音喉;等等。可是说归说,旧习不改。她还是她,小小的三口之家少不了因母亲而起的嬉笑怒骂。味甘而醇,平淡是真。

回新加坡的飞机加速,倾斜,离开地面;思绪也跟着腾空了。念及父亲母亲的可爱之处,泪幕模糊了视野。真想多陪陪他们二老。那日一同和二老整理儿时照片,笑出泪水。很多时候,不言的,才是衷。

祝母亲生日快乐。